近日,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成功举办“科研启航”本科生科研实训活动。在10月19日和11月8日两个实训日里,2024级生物医学科学专业的57名本科生,在2023级生物与医药专业51名研究生的全程带领下,深入研究院四大科研平台,完成了一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科研训练。此次活动充分展现了研究院在推动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积极探索。
“组对组”协同指导,构建人才培养新机制
本次活动创新实施“组对组”协同指导模式,依托学科建设中心、动物大健康中心、创新药物研发中心和大数据中心四大平台,将57名本科生与51名研究生科学匹配成组。每位本科生在“科研小导师”的全程指导下,系统参与“实验室安全培训—专业理论授课—实验演示—动手操作—报告撰写—独立考核”的全流程科研训练。
研究生在活动前精心设计指导方案,在实践中承担理论讲解、实验演示与安全督导等职责,并在活动后提交实践总结报告,接受综合评估。这一创新机制不仅帮助本科生实现“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培养科研思维”,也为研究生提供了教学相长的实践平台,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的组织协调与知识传授能力,形成了本研人才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多平台轮转实训,拓展科研视野
研究院充分发挥各科研平台的特色优势,设计了系统的实训课程体系。学科建设中心聚焦分子生物学核心技术,学生通过轮转操作,系统完成质粒构建、细胞培养及病理实验等全流程训练;动物大健康中心突出产学研结合特色,学生在血常规检测、动物保定与分子检测等实操中,切身感受科研与产业应用的紧密联系;创新药物研发中心采用“双翼”培养模式,涵盖从细胞水平药物评价到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药物研发认知体系;大数据中心则注重生物信息学能力培养,通过数据库使用、数据挖掘与可视化等培训,提升学生运用计算手段解决生物医学问题的能力。
在研究生“一对一”指导下,这种多平台轮转的实训模式让本科生深入了解了生物医药领域的前沿动态,有效提升了实践动手能力与综合科研素养。

强化价值引领,深化育人成效
活动期间,研究院党委书记曾小英与同学们深入交流,勉励大家珍惜大学时光,科学规划学业发展。她强调,大学阶段是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希望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标,以“不负青春、不负韶华”的奋斗姿态夯实专业基础、拓宽学科视野,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同学们普遍反映,“在实验室里边做边学”的方式让他们对科研工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激发了深入探索生物医学领域的浓厚兴趣。大家表示将牢记嘱托,珍惜宝贵时光,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用扎实学识和过硬本领书写无悔青春。
本次“科研启航”实训活动的成功举办,得益于研究院与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协同打造的“一院一室”双引擎发展格局。这一高水平科研平台不仅在前沿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更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提供了优质载体,实现了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有效转化。 通过创新“组对组”协同机制、发挥平台优势、强化价值引领,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探索出了一条科研反哺教学、本研协同成长的新路径。
研究院将继续优化此类科研实践活动,充分发挥高端平台优势,持续推进科教深度融合,为培养更多创新型生物医学人才、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