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部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院部动态

铸牢红医魂 精育红药匠——药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党建引领育人工作纪实

作者:药学院 雷健 文/图发布时间:2025-11-21阅读次数:

在赣南红土圣地之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医魂” 精神生生不息。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药学院正全力打造“红药匠”品牌,旨在培养兼具红色情怀与精湛技艺的药学人才。在这双重品牌建设的浪潮中,药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这支以制药工程教研室为主体的党员先锋队伍,正以昂扬的姿态,书写着“党建强、事业兴”的生动篇章。

立足制药工程专业“药工融合”的独特土壤,党党支部坚持以“党建引领、学科赋能、服务社会”为总体思路,深入实施“红医领航·制药先锋”双创工程,探索一条“党建+科研+育人+服务”深度融合、同频共振的特色发展之路,让“红医魂”在育人中扎根,让“红药匠”在实干中闪光。

铸牢红医之魂:强化理论武装,以党建引领学科发展与人才引育

“根深方能叶茂,魂固始能远行。”教工第三党支部清醒认识到,强大的思想引领是铸就“红药匠”之魂的根本。党支部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头脑,并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学科发展与队伍建设的强大动力。

1.理论滋养,明晰“药工融合”方向。党支部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不仅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更紧密结合“健康中国”战略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进行研讨。在一次次思想碰撞中,党员教师们更加坚定了制药工程专业“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明确了“药工融合”不仅是专业特色,更是服务国家大健康产业需求的必然路径。这种源于理论清醒的战略定力,为后续所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党建引领,打造“党员先锋科研团队”。党支部积极响应学校、学院党委号召,将党建与学科建设深度融合,推动成立了“绿色制药与先导化合物筛选科研团队”与“靶向药物设计合成及成药性研究团队”。这两个团队由党员教师牵头,核心骨干均为党员,充分体现了“党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在科研一线的生动实践。团队名称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药工融合”思想,前者聚焦绿色化工工艺与药学前沿的化合物筛选,后者强调化学合成技术与药物靶向性的精准结合。

3.红医聚才,构筑高水平师资高地。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近年成功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知名学府引进数名博士,为团队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大力支持教师“走出去”进修提升,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国内外高校访学交流,形成了“引育并举、内外兼修”的人才发展格局。这支以党员为骨干的师资队伍,成为践行“红药匠”精神、推动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4.教改驱动,夯实专业发展根基。党支部坚持以教学改革赋能专业建设,持续深化“药工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党员教师主动牵头,聚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与工程能力评价等关键环节,立项各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0余项。这些教改课题从教学一线出发,将前沿的科研成果和产业需求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培养新时代“红药匠”提供了坚实的教学体系保障。

锤炼红医之技:推动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攻坚关键技术

科研创新是“红药匠”的立身之本,也是“红医魂”服务人民生命健康的具体体现。教工第三党支部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科研创新,推动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让党旗在科研攻关一线高高飘扬。

1.在国家级项目上实现突破。在党员先锋的示范带动下,团队科研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党员教师牵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这标志着党支部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具备了承担国家级重大任务的能力,科研实力迈上了新台阶。

2.在高水平论文上成果丰硕。党支部成员在《Chemical Review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Green Chemistry》《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等化学、药学领域顶尖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党支部党员彭孝鹏在《Chemical Reviews》上发表的论文“Recent Progress in Cyclic Aryliodonium Chemistry: Syntheses and Applications”影响因子为72.087。这些论文不仅体现了深厚的学术造诣,内容更直接反映了“药工融合”的特色——既有对药物分子设计与活性评价的深入探索(药),也有对绿色、高效药物合成工艺的开发与优化(工)。

3.在校企合作中转化成果。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建搭台、业务唱戏”的新模式,与上海皓元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亿医疗科技(金华)有限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党建联建。截至目前,承接横向课题4项,合计经费200万元。党支部党员崔家华转让一项卢森堡发明专利(专利号LU507992),实现了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该专利涉及以紫草素为先导的抗肿瘤及抗菌药物研发。通过组织共建、人才共育、难题共解,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有效打通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将论文写在了服务产业发展的实践中。

传承红医之梦:创新育人机制,培育“药工融合”时代新人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红医魂”和“红药匠”品牌的最终落脚点。教工第三党支部将育人作为党建工作的试金石,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三全育人”体系。

1.思政融入,筑牢育人根基。党支部创新性地开展“导师党员结对”和“科研思政微课堂”,将价值塑造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全过程。党员教师在指导实验、探讨课题时,言传身教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和家国情怀,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正是这种润物无声的努力,使党支部依托的制药工程教研室连续两年荣获“三全育人”先进集体”称号,6人次获“三全育人”先进个人表彰。

2.以赛促学,锻造实践能力。党支部党员教师全力践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创育人”的理念,基于制药工程“药工融合”的特点,建立了“夯实实验技能、聚焦工程实践、贯通创新设计”的递进式竞赛培训体系。在这一体系支撑下,学生们在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等多项高水平学科竞赛中累计荣获省级及以上奖项20余项。这些竞赛涵盖了从化学基础到化工流程再到药品生产设计的全链条,是“药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最直接的检验。

3.双创引领,激发创新潜能。党支部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学生获批2025年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项。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党员教师的悉心指导下,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在《Organic Letters》、《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实现了本科阶段创新能力的卓越培养。

4.全员育人,护航成长之路。党支部党员教师全员担任本科生或研究生班主任,通过定期谈心谈话、学业指导、职业规划等方式,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人和引路人。近三年,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率高达85%以上,考研录取率超过40%,大批学子考入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学府深造。这一系列闪亮的数字,是党支部“党建+育人”模式结出的最甜美果实。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赣南医科大学药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的实践充分证明,党建工作一旦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就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他们以“红医”精神为引领,以“药工融合”为路径,成功地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了学科发展优势、科研创新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

站在新的起点上,这支充满活力的党员队伍将继续高擎“红医魂”的精神火炬,精铸“红药匠”的品牌内涵,在服务革命老区卫生健康事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征途上,矢志不渝,砥砺前行,谱写出一曲曲更为激昂奋进的新时代育人与创新之歌。

版权所有@赣南医科大学2018  备案号:赣ICP备13006999号
赣公网安备36079802000114号

通讯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蓉江新区高校园区 
邮编:341000